早上起床弯腰捡个拖鞋,咔嚓——骨折了;打个喷嚏震到肋骨,疼得直不起腰;身高缩水超过3厘米,驼背越来越明显……这些听起来像段子的遭遇,可能都是骨质疏松症在作祟。作为困扰我国9000万中老年人的常见病,它像蛀空的树干,外表完整内里脆弱,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“沉默疾病”的真面目。
如果把骨骼比作银行,30岁前是“存款期”,钙质不断累积达到峰值;30岁后进入“取款期”,尤其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骤降,每年流失骨量高达2%-3%。骨头上布满肉眼看不见的“蜂窝洞”,当骨密度T值≤-2.5时,就意味着骨质疏松已经找上门。
除了年龄,这些加速骨骼“缩水”的因素要当心: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、甲状腺激素过旺、每天喝3杯以上咖啡、BMI指数低于19的“纸片人”、有家族骨折史,以及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,都是骨质疏松的高危群体。
58岁的李阿姨总感觉腰背酸痛,以为是劳累所致,直到体检才发现腰椎骨密度只有正常值的60%。骨质疏松的疼痛很有特点:久站或久坐后加重,平躺休息能缓解;疼的部位常在胸椎和腰椎交界处,有时连翻身都困难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“红色警报”:身高比年轻时降低超过3厘米(可对比门框标记)、出现驼背或腹部前突、轻微碰撞就骨折(如摔倒时用手撑地导致腕部骨折)。若出现这些情况,建议尽快做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。
很多人觉得喝骨头汤、吃钙片就能解决问题,其实这是个重大误区。骨头汤的钙含量不及牛奶的1/10,而单纯补钙不补维生素D,吸收率不足15%。临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有两类:
• 抑制骨吸收药:如阿仑膦酸钠(每周1次空腹服用),需保持直立30分钟防食道刺激
• 促进骨形成药:特立帕肽注射液(需每日皮下注射),适合骨质疏松患者
特别提醒:钙剂建议选择每片含钙300-500mg的小剂量制剂,分次饭后服用更好。合并肾结石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补钙方案。
1. 晒太阳的“黄金法则”: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,裸露面部和双臂晒太阳15-20分钟,相当于补充400IU维生素D
2. 运动要“震”到骨头:快走时让脚掌发出“啪嗒”声,跳绳、太极拳等承重运动更佳
3. 饮食“黑白配”:每天300ml牛奶+5颗杏仁+半斤深绿色蔬菜(如油菜、芥蓝)
4. 防摔有妙招:浴室铺防滑垫、起床先坐30秒、避免穿拖鞋外出
5. 40岁后每年测身高:如果变矮超过1cm,建议做骨密度筛查
骨质疏松的防治就像理财,越早开始“储蓄”骨量,年老时就越从容。记住:任何年龄开始干预都不晚,关键是要用对方法,持之以恒。如果已经确诊,请遵循医嘱规范治疗,定期复查骨密度,把骨折风险降到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