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咔嚓”一声,摔倒在地的瞬间就知道不妙——骨折了。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谁都可能遇到,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000万骨折患者。究竟骨折后该怎么正确处理?过程中有哪些必须避开的误区?今天我们就来这个看似简单却藏着大学问的话题。
骨折明显的特征就是剧烈疼痛和受限。受伤部位会出现肿胀、淤青,时肢体可能变形。有些老人摔跤后觉得“忍忍就过去”,结果耽误了治疗时机。特别提醒:如果受伤后听到“咔嚓”声、不能承重或触摸时有骨头摩擦感,十有八九是骨折了。
步:立即停止。很多人觉得“就好了”,这是大忌。第二步:简单固定。用木板、杂志等硬物托住伤处,避免二次伤害。第三步:冰敷消肿。用毛巾包裹冰块,每次15-20分钟。第四步:尽快就医。千万别学民间偏方胡乱拉扯,有位患者自己“正骨”导致碎骨移位,后多挨了两次手术。
儿童骨折往往采用保守治疗,因为他们愈合快;而老年人骨质疏松,可能需要内固定。常见的外固定石膏现在有了升级版——高分子材料更轻便透气。需要手术时,现在的微创技术创伤小,有些甚术后三天就能出院。但切记:治疗方案必须由骨科医生评估,网上看到的“成功”未必适合你。
1. 过早拆石膏:骨头表面愈合不等于完全长好
2. 盲目补钙:过量补钙可能引起结石
3. 完全不:会导致肌肉萎缩
4. 过早负重:容易造成二次骨折
5. 忽视复查:有位患者因没复查导致畸形愈合,现在阴雨天就疼
骨折后身体需要大量蛋白质和维生素D。每天2个鸡蛋、300ml牛奶,适量鱼肉。有位吃素的患者慢,医生建议增加豆制品后明显改善。但要避免大补特补,临床上见过每天喝骨头汤结果血脂飙升的。
拆除固定后,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训练。初期可以做肌肉等长收缩(不关节的绷紧动作),逐渐过渡到被动。有位舞蹈老师太着急练功,结果造成软组织粘连,花了双倍时间。记住:是场马拉松,不是短跑。
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常人长30%-50%,必须严格控制血糖。孕妇骨折用药需格外谨慎。近接诊一位更年期女性,连续两次骨折才发现是骨质疏松,这类人群建议定期做骨密度检查。
中老年人要防跌倒,家里浴室铺防滑垫,过道别堆杂物。年轻人运动前充分热身,滑雪、滑板等高风险运动要做好防护。建议40岁以上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,别等骨折了才重视。
骨折虽常见,但处理不当可能留下终身遗憾。记住医生的忠告:及时就诊、遵医嘱、科学,才能大程度功能。如果你正在经历骨折困扰,建议保存这篇文章,转发给需要的人。关于骨折还有什么疑问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