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去医院看病,医生经常会建议“挂个水”或“输个液”,这种治疗方式其实就是静脉注射。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不就是扎个针吗?但这里面的门道还真不少。今天咱们就来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医疗操作,到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简单来说,静脉注射就是把药液直接送进静脉血管里。和我们平时吃药、打屁股针不同,这种方式能让药物更快地发挥作用。护士会在你手背或者前臂找一根合适的静脉,用针头扎进去,然后通过细细的管子把药水慢慢输进血管。
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需要快速起效的情况,比如的感染、脱水,或者需要补液的时候。但并不是所有药物都适合这么用,有些药必须慢慢吸收才行。
医生建议静脉输液,一般有这么几种情况:腹泻或呕吐导致身体缺水;手术后不能马上吃东西;某些特殊药物的给式;或者感染比较需要快速控制病情。
但要注意,不是所有小毛病都需要挂水。像普通感冒,其实完全没必要输液。现在很多医院都在控制不必要的静脉输液,因为用多了对身体反而不好。
虽说这是个常规操作,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。常见的问题就是打针的地方肿起来或者淤青。有时候针头可能会不小心扎穿血管,药水就会漏到旁边组织里,这种情况需要马上处理。
更但少见的情况包括感染、静脉发炎,或者对输入的药物产生过敏反应。所以输液时如果觉得不舒服,一定要立即告诉医护人员。
首先,打针前要告诉医生护士你的药物过敏史。打针的时候尽量保持放松,太紧张会让血管收缩,反而更难扎针。
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,如果打针的地方疼、肿、发红,或者突然觉得心慌、发热、呼吸困难,要立即通知医护人员。输液速度也别自己调快调慢,这都是护士根据情况设定好的。
小孩输液跟大人很不一样。他们的血管更细,对药物反应也更敏感。所以儿童输液要选专门的儿科,由的护士操作。
老年人血管弹性差,心脏功能也可能不太好,输液速度要控制得更慢些。家属要特别注意老人的反应,有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反馈。
很多人担心输液会“上瘾”,其实规范的医疗操作是不会让人体产生依赖性的。关键是看病情是否需要,不能因为“好得快”就要求输液。
还有人觉得输液可以“”或“补充营养”,这都是误区。健康人完全没必要通过输液来保养,好好吃饭比什么都强。
于说输液会“降低免疫力”,只要操作规范、用药合理,并不会影响免疫系统。但确实不该滥用,该用的时候用,不该用的时候坚决不用。
拔针后要用棉球按压5-10分钟,千万别揉。24小时内针眼别沾水,避免感染。如果出现淤青,48小时后可以热敷。
输液后要注意休息,多喝水帮助药物代谢。如果出现持续不适,要及时回医院检查。
静脉注射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医疗操作,但也要正确看待。既不能盲目拒绝必要的治疗,也不要动不动就要求输液。关键是听医生的建议,配合规范的医疗操作,这样才能既治病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