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总有人问我:心理真的有用吗?说实话,做了这么多年心理工作,我发现大家对心理存在太多误解。有人以为只有心理问题才需要,有人觉得天就要收费太夸张,更有人说心理就是灌鸡汤。
其实心理既不是灵药,也不是虚无缥缈的聊天。今天就和大家心理那些事,帮你搞清楚什么时候该寻求帮助,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。
简单来说,心理就像给心灵做体检。我们身体不舒服会去医院,同样地,当情绪持续低落、人际关系出现问题、工作压力难以承受时,就需要心理师的帮助。
的心理师都经过系统训练,掌握多种心理技术。他们能通过谈话技术,帮助你理清思绪,找到问题根源,学会应对方法。这完全不同于普通朋友间的聊天,而是一个科学、系统的助人过程。
如果你经常遇到以下情况,可能需要考虑心理: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或焦虑;工作或学习效率明显下降;人际关系频繁出现问题;经历重大生活变故后难以调整;或者就是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感。
值得注意的是,寻求心理并不代表你“有病”或“脆弱”,恰恰相反,这说明你懂得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,愿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。
目前国内常见的心理主要有几种形式:
个体是常见的形式,你与师交流,针对个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。通常每周一次,每次50分钟左右。
家庭适合处理家庭关系问题,师会同时与多个家庭成员工作,帮助改善家庭互动模式。
团体则由一个师带领一组有相似问题的参与者,通过团体互动来实现成长和改变。
线上近年来也很受欢迎,通过视频或进行,方便那些时间紧张或所在地资源有限的人。
选择师确实是门学问。首先要看背景,合格的师应该有心理学相关学历背景和系统培训经历。其次要看执业资质,认证的心理师证书是基本要求。
但重要的是,你要感觉与这位师“匹配”。好的师会让你感到被理解、被接纳,而不是被评判。如果接触几次后仍然感到不舒服,可以考虑更换师,这完全正常。
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。有些人经过4-8次的短程就能解决问题,有些人可能需要数月甚更长时间。这取决于你的目标、问题复杂程度和成长速度。
一般来说,前1-3次是评估阶段,师会了解你的情况和需求。之后的才会进入核心工作阶段。整个过程就像健身,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你和师共同努力。
心理的费用因地区、师资历和形式而异。在国内,一次个体的费用通常在300-800元之间,师可能收费更高。
有些医院和心理服务中心平价服务,适合预算有限的人。部分企业也会为员工购买心理服务,你可以向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了解是否有这类。
坦白说,没有任何的心理师会“”。心理的取决于很多因素:你的投入程度、与师的合作关系、问题的性质等等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大多数认真参与的人都会有所收获。可能是情绪改善,可能是看问题角度变化,也可能是学会了更健康的应对方式。这些改变虽然看不见摸不着,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你的生活质量。
说到底,心理是条认识自己、成长自己的路。如果你正在考虑心理,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定。毕竟,关爱心理健康,是我们能给自己好的礼物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