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一到,防晒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。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会让皮肤变黑,还会加速衰老,甚可能引发皮肤问题。但很多人对防晒的理解还停留在“出门前涂防晒霜”的层面,其实科学防晒远不止这么简单。
紫外线分为UVA和UVB两种,它们对皮肤的伤害各不相同。UVA能穿透玻璃,直达真皮层,导致皮肤松弛、出现皱纹;UVB则主要作用于表皮层,会引起晒伤和红肿。长期不防晒的人,皮肤老化的速度会比做好防晒的人快很多。
防晒霜包装上的SPF和PA值要怎么看?SPF值代表防护UVB的能力,日常通勤选择SPF30左右就足够;PA后面的加号越多,防护UVA的越好。但要注意,高倍数防晒并不等于更,关键是要及时补涂。
敏感肌建议选择物理防晒,主要成分是氧化锌和二氧化钛,质地可能稍厚重但更温和。油性皮肤可以选质地清爽的化学防晒,不过要注意是否含有酒精等刺激性成分。
很多人涂防晒的量都不够。脸部需要的防晒霜用量大约是一元硬币大小,而且要提前20分钟涂抹,给防晒霜成膜的时间。另外,出汗或者游泳后要及时补涂,即使标注“防水”的防晒产品,其也会随着时间减弱。
除了面部防晒,这些部位也经常被忽略:耳朵、脖子后侧、手背、脚背。特别是开车时的左手臂和左侧脸,长期单侧暴晒会导致明显色差。戴帽子时别忘了后颈,打遮阳伞要注意地面反射的紫外线。
好的防晒其实是不晒。在紫外线强的上午10点到下午4点,尽量减少外出。如果必须出门,帽子、墨镜、防晒衣这些物理防护比防晒霜更可靠。防晒衣时要注意UPF值,普通深色外套也有不错的防晒。
如果坐在窗边1.5米范围内,并且每天累计照射超过2小时,建议还是要做基础防晒。普通白炽灯和LED灯的紫外线辐射量很小,不需要特别防护,但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可以适当使用隔离产品。
如果不小心晒伤了,要立即冷敷降温,不要用冰块直接敷脸。可以选用含有芦荟、神经酰胺等舒缓成分的护肤品,暂停使用美白、抗老等功效型产品。如果出现水泡或红肿,要及时就医。
“阴天不用防晒”是误区,云层只能阻挡部分紫外线。“防晒霜会堵塞毛孔”不完全对,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并做好清洁就不必担心。“去年没用完的防晒霜今年接着用”不可取,开封后的防晒产品好在3-6个月内用完。
6个月以下婴儿不建议使用防晒霜,做好物理遮盖即可。儿童要选择专用防晒产品,避免含有氧苯酮等争议成分。老年人皮肤较薄,更需要注意防晒,但可以选择防晒系数稍低的产品。
记住,防晒不是夏天的,而是一年四季都需要坚持的护肤习惯。养成正确的防晒意识,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晒方式,才能让皮肤保持健康年轻的状态。